近1/3兒童有心理健康問題!父母的陪伴、傾聽很重要

失眠、憂鬱、身心症、專業心理諮詢

一個台中人安全且暖心的避風港,幫助您卸下重擔、迎向輕省自在人生

  • 作者 : 康健網站編輯
  • 圖片來源 : 蕭世英

衛生福利部委託台灣大學醫學院精神科教授高淑芬,進行台灣第一個全國性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疾病流行病學調查,發現台灣近1/3兒童有心理健康問題,需要專業評估、協助,其中最常見的疾患就是「注意力不足過動症」(ADHD)。

台北市學生輔導諮商中心也指出,兒童青少年常見心理健康問題包括亞斯伯格症/自閉症、注意力不足/過動症、情緒障礙等症狀。陪伴和治療這樣的孩子,父母的角色很重要, 不否定、不批評、不指責、不打斷、不急切要去改變孩子,孩子會比較願意說出埋藏內心的東西。 如果孩子覺得被接納,就比較願意接受父母的輔導。

陪伴、傾聽孩子的心聲很重要!

用心聆聽的技巧,需要反覆練習,例如放下手邊的事,專注的聽,尤其對愈小的孩子,愈需要眼神的接觸。

卡內基訓練大中華負責人黑幼龍曾問女兒「曾遇到的最大挫折為何?」女兒的回答讓他連想都想不到。她覺得小時候跟爸爸講話最有挫折,因為黑幼龍的眼睛都沒有看著她。

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醫師吳佑佑建議,「父母要練習耐著性子聽孩子講話,讓孩子有機會把他的困擾和痛苦講出來」。

孩子常常走到死胡同,常常因為他認為人生只有一個選擇,「讓孩子知道面臨選擇時,勢必要選擇、盡力去選擇,但這不是唯一的選擇,」。

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理事長蕭慧英認為,遇到事情時,首先,讓孩子說出他已經試過的解決方案,接著儘量讓他想出其他的可行的辦法,此時孩子可能情緒反應強烈,你必須耐心引導他。待他說出一些建議後,你也可以接著提出其他的解決方案。

因為《我的孩子想自殺》作者心理學家夏慕(Tonia K. Shamoo)博士認為,孩子雖然需要協助,但他更需要親自參與解決問題的過程,這種參與會讓孩子覺得有能力,可以控制情況。

接下來,你也必須協助孩子預想可能會遇到的阻礙,因為如果不事先找出這些阻礙,當孩子執行遇到困難時,會更加相信所有辦法都行不通。

98f9e77b 3699 40a3 b4c0 89eb2574a325

 (圖片來源: 鄭佳玲)

採取行動

尋求專業的協助,回應孩子固執的想法。但精神科醫師鄧惠文並不建議,孩子一出現自殺意念或需要輔導時,就帶孩子去精神科。一方面在健保制度下,即使是精神科看診的時間依舊嫌太短;另方面,孩子會挫折地認為「你不解決我的問題,只把我當病人」。

可以從心理諮商師或其他心理資源(如張老師)開始。如果心理專業人員評估後仍需治療,才送去精神科。如果醫生判定需要服藥,也不要忌諱。

留意這些自殺的警訊

幾乎所有專家一致認為,孩子徘徊自殺邊緣時,通常會發出求救信號,等待他人接聽。美國紐澤西大學應用心理學研究所教授卡拉法特(JohnKalafat)統整了多項青少年自殺的警訊,並以「FACT」四個字母代表。